少林自北魏開山之後,步入繁華富庶的隋、唐。少林能夠立足於天下,聲名遠揚,和唐太宗李世民扶持佛門有關。
少林自北魏開山之後,步入繁華富庶的隋、唐。盛世天朝的光輝,映襯著帝王將相、名流雅士的超然胸懷。
在遠離塵囂的嵩山,此時正是青山碧水、禽鳴遠木、花影籠廊般的人間仙境。
崇佛敬道 大化國風
隋朝歷經兩代三十七年,雖然國運短暫,但兩代國君均是大興佛門,宣揚宏道。隋文帝楊堅即位之初,就有沙門攜帶西域梵語經卷二百多部前來拜見,隋文帝敕命官方尋訪翻譯人員。開皇二年,文帝下詔興建新都,以「大興」為名。
隋文帝君臨天下二十四年,勤政愛民,推行政令也多涉關社稷民生,於是上行下效,國風大化。加之,他崇佛尊道,佛門由此振興,仁風遍及大隋國土。
隋皇崇佛,朝野信仰風靡。隋文帝命人雕刻、鑄造、描繪神佛,都要用心虔敬,他親自率眾瞻仰禮拜神像。大隋國土,伽藍寶塔林立輝映,信眾禮佛步履接踵。當時出家修行的僧尼就高達三十萬人。各地修建寺塔、塑造佛像、抄寫佛經,濃厚的信仰之風,席捲開皇一朝。
僧中之龍 淨影慧遠
隋朝初年,少林寺的住持是慧遠,他被齊、隋兩朝稱為「僧中之龍」。據說,慧遠天生與佛門有緣。他三歲時,在街上看到托缽化緣的僧人,都會畢恭畢敬地合十禮拜。年紀幼小的他,整天吵著要去寺院。
慧遠父親早逝,他的母親和叔父就整日哄著他,盼他回心轉意。這樣勉強度過了三年時光。慧遠六歲時,再次吵著要去寺院,否則就不吃不喝。母親看他整日發呆憂愁,只好帶他去佛院。
這個樂於出家的小童,天生就具有佛緣,一進寺院,便容光煥發,一改憂愁的形貌。只因他年紀太小,寺裏的僧人就教他識字頌詠,學唸經典。
慧遠的第一個師父是曇始。他不僅道行高,武功也極深。他見慧遠天資聰穎,悟性極好,於是在教他佛典的同時,也向他傳授武功。慧遠十三歲時,曇始正式給他剃度。慧遠如願以償,成為真正的小沙彌。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周武帝召集五百名僧眾進入皇宮,準備下詔廢佛。在大殿之上,面對手持刀槍、身披鎧甲的皇宮侍衛,慧遠不懼聲威,當庭抗詔,與武帝辯論,闡述佛法輔助王國教化的種種裨益。
僧眾唯恐他會遭遇不測,都嚇出了一身冷汗。
這場激烈的辯論,以武帝理屈詞窮,無果而終。
慧遠與僧眾走出宮城,他對眾人說:「現在時運乖戾,一人之力難以回天。」
他希望眾人不要因為這場法難,就悲傷沮喪。
周武帝一意孤行,佛、道兼滅。天下寺院被廢,僧徒四散,少林寺也不例外。三年後,周武帝暴斃身亡,周靜帝宇文闡即位,他下詔復興佛、道二教,流散的僧眾逐漸回到寺院。慧遠前往嵩山住持少林寺。
周靜帝出於對親恩的孝思之情,將少林寺改名為「陟岵寺」。陟岵(音至護),原意是指「登上長滿草木的山」,延伸意義是指「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開皇年間,隋文帝將陟岵寺改回原稱「少林寺」,並賜給少林寺一百頃土地,作為對佛門的奉養。
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慧遠被推選為六名大德之首,進入京師,奉隋皇之命統管天下僧眾。
少林武僧 矢志報國
少林能夠立足於天下,聲名遠揚,和唐太宗李世民扶持佛門有關。唐太宗曾經說過,自己是「金輪聖王」的化身,降生在帝王之家,是為了施恩於天下,普濟群生。
太宗認為,濟世度人也是領悟佛法的一種方式。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將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僭號「鄭國」。其侄兒王仁則占據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
秦王世民征討王世充之際,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曇宗、智興等十三名僧人,在洛陽附近轅州城內趙孝宰等人的配合下,與唐軍裏應外合,奪取轅州城,曇宗等人生擒守將王仁則,歸附李世民。
秦王世民派李安遠奉持秦王教書《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前往少林嘉獎宣慰,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少林武僧立志出家修行,不願入仕做官,唐太宗就將千段絹帛、四十頃良田、水碾等物一併賜給少林寺,並由朝廷撥款設立五百僧兵及私人營房,用以自衛。由於練習武術消耗體能,唐太宗還特別准許少林武僧吃肉。
在唐太宗的扶持下,少林寺得以發揚光大。少林武僧矢志報國,由此聞名遐邇。
三帝國師 大行禪法
貞觀一朝結束後,唐高宗李治繼位。咸亨三年十月(公元672年),唐高宗和武則天駕臨少林寺,施贈佛像、經幡等物。高宗御書《般若碑》碑額,由王知敬書寫碑文,刻在碑石。
武則天為了超度罪孽深重的亡母楊氏,派人施贈金幣、絲帛等物,並在少林修建了十層的彌勒佛塔,希望能夠早日超度亡母。高宗駕崩後,武后再次親臨少林寺,為高宗追福。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后詔請少林神秀、嵩山慧安兩位僧人入京,特賜乘坐肩輿入殿。武則天親行跪拜禮,安排他們住在宮內,以便朝夕問道。當時王公貴胄紛至沓來,禮拜兩位僧人。
神秀在京師大行禪法,聲采飛揚,有幸成為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國師,所以後世尊稱神秀為「三帝國師」。
神秀貴為三帝國師,雖無緣禪宗衣缽,卻是寬仁之輩。當初,他的師父弘忍將衣缽傳給慧能,引發一場爭奪衣缽的紛亂。慧能大字不識,天賦卻極其聰穎,聽到佛法就能領悟內涵,所以弘忍將他定為衣缽傳人,就是禪宗六祖。
神秀的徒弟以慧能不識文字,常常譏笑他。神秀說:「慧能無師自通,穎悟在先,我當然不如他。」
神秀勸他們前往山林參禪悟道,降伏嗔、怒、邪見,不要白白虛度光陰。可見,神秀的度量非常寬宏。
名流雅士 欽慕嵩高
唐朝人才輩出,寫下無數華采詩文。受當時國風的渲染,李白、白居易、岑參、韋應物等詩人在各自的作品中,都表達出他們對嵩山、對少林的欽敬和仰慕。
李白筆下,嵩山高聳峻極於天,樹木花草含帶紫煙。每當明月高懸,松風吹動,夜色下,琴聲依稀飄至,天宮的仙子彷彿正隨之起舞。
「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
吟誦李白的詩句,人們不難想像,在嵩山修行的隱士折芳桂、採蘭若,沉醉於清幽的仙韻,那出世的神態何其倜儻逍遙。大道在心,塵寰的喧囂都難以渲染;高蹈的心跡,在蒼宇馳騁遊憩,令人浮想聯翩。
白居易遊少林,留下「始知駕鶴乘雲外,別有逍遙地上仙」的感歎;韋應物遊少林,聽到寺院的鐘聲,直歎:「鳴鐘生道心,暮鶴空雲煙。」岑參遊少室,淡泊的心境融於山水,悠然道出:「況本無宦情,誓將依道風。」
隋、唐盛世,繁華富麗伴隨著恬淡的國風。無論王、侯、將、相,還是才子俠客,都被深遠高潔、韻味無窮的清淳籠罩著。每個人的心中彷彿都有一座世外桃源。世人留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泊清寧,嚮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悠悠清雅。
帝王護持,士庶崇佛,隋、唐的敬天慕道之風,將燦爛與輝煌永鐫青史。◇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