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提斯文明──消失的大陸
(接上期)
身體和頭腦的振動頻率越高,靈魂的振動頻率就越高。你的內在意識越積極,它就越反映在你外在意識或潛在意識。當兩者和諧一致,也就會帶來積極向上的世界。如果兩者無法一致,人們就會沉迷於貪婪和權力。
學童們透過類似禪修打坐的冥想活動來開發自己的潛能。亞特蘭提斯人認為唯有身心一致的提升才能使人類發揮最大的潛能。所以學童的志願不是當官賺錢,反而是想在60歲(亞特蘭提斯人一般的壽命可以到2百歲)時能成為一位受人尊重的「智者」,因為智者可以為人指點迷津,傳遞天象預知未來,將一切人、事、 物導入最和諧、最適當的位置。在這樣一個思想與心靈至上的社會裏,人們對於野蠻粗暴的定義標準要高於我們現代人很多。因為在這樣和諧的世界中肉體侵犯是不會發生的,所以當一個人試圖去控制他人思想的時候,則被視為禁忌。因為當我們將精神與物質劃為一性時,這樣的行為等同於犯罪。
可是亞特蘭提斯人因為過份強調對於個體的尊重,所以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心靈成長與提升負責,對於一些野蠻與道德下滑的現象並不會給予懲罰。在當時並無婚姻制度,導致有些亞特蘭提斯人在性生活產生雜交的亂象,更有與動物交配等人倫顛倒的變異行為。雖然一般人認為這種違背人倫的人,通常在精神上失去了平衡,被認為是不成熟的,但這樣的行為並不被制止。
在整體道德下滑的情況下,也出現科學家為了名利,以改變宇宙基本元素來調節氣溫、淨化空氣等手段試圖充當上帝。許多的智者都對這些行為所導致的後果提出了警告,無奈多數人對於這樣的預言聽而不聞。
所以在英格麗特本內特的回憶中,提到在亞特蘭提斯的最後一日裏,整個地殼的變動造成了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人們在呼喊聲與尖叫聲中被火燄吞噬被海水淹沒,整個亞特蘭提斯大陸在極短的時間裏消失在海平面上。
從英格麗特本內特的回憶中,不難發現:亞特蘭提斯人發展的科技,截然不同於我們這次文明的科學發展方式,甚至對物質的認識與現代科學大異其趣。如同古代中國的科學,走的是另一種發展路線,這種文明遠遠超越現代文明,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相較於現代人,亞特蘭提斯人心靈的能力是被重視的,甚至具有人體功能,能與動物溝通;現代人重視的是聰明才智,知識的灌輸、傳遞,卻忽視內在力量。像古代中國的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遙視等人體功能都出現在亞特蘭提斯人身上,然而現代人卻當做迷信神話。
亞特蘭提斯人重視「靈性」與「身體」來發揮人體的全部潛質,這是使他們的文明能高度長期發展而不會產生失衡現象的重要原因。然而發達如亞特蘭提斯文明,最後仍免不了被毀滅,更是值得現代人深思!柏拉圖在談到亞特蘭提斯的毀滅時,有以下的描述:「海神傳下來的法律使得亞特蘭提斯人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海神的公正更獲得天下人一致的景仰,這些法律是由早期那些國王刻在一根山銅柱上,山銅柱放在島中心那座海神廟裏。」
「可是亞特蘭提斯的社會開始腐化了,民間竟崇拜起貪財愛富、好逸惡勞和窮奢極欲的各種偽神。」一向對人性感到悲哀的柏拉圖寫到:「到了聖潔的一念逐漸黯然失色,並且被凡俗魔障掩蓋以致人慾橫流的時候,那些擔不起齊天鴻福的亞特蘭提斯人,就幹起不正當的事來,明眼人都看得出亞特蘭提斯人日趨墮落,他們天生的美德逐漸喪失,不過那些盲目的俗人利慾薰心,不明是非還興高采烈自以為得天獨厚。」
從柏拉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古老的時代,亞特蘭提斯人是遵循著「海神」的律法生活的,因此他們安居樂業,生活富庶。然而安逸的生活並沒有讓人們更加感謝神的恩惠,反而為了追求更多的慾望滿足,人們崇拜起了「各種偽神」。這些人們開始做不正當而且不道德的事情,不自覺地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然而人們不知道這樣做的嚴重後果,反而變本加厲地追求利益,還以為是自己的能力了不起。
而從本內特的回憶中我們發現這樣的描述:「在我生活的時代,我們知道亞特蘭提斯世界已走到了它的盡頭。我們當中有些人知道這一點,但是大多數人刻意忽略它,或是對此不感興趣。」
「科學研究者在亞特蘭提斯的西部工作和生活,科學家對於「貪婪」自我讓步,為了權利和榮耀而想「控制」四大元素。我們現在知道,這導致了最終的崩潰。他們以為自己在他人之上,他們妄想扮演上帝,要控制這個星球的基本元素。」少數人做惡犯錯,還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多數人「忽視錯誤」、到「縱容變異」進而「默許邪惡」,當是非不分、對錯模糊時,造成人性的扭曲,形成的社會道德大滑坡,那就是把文明推向了末路。身為現代人的我們,能不能以史為鑑,深深思索我們所發展的實證科學,一味從外在客觀的物質世界去認識生命,而忽視人類內在的本質。當對世界的認識漸漸侷限於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如本內特的感嘆:「金錢上的富有變得比我們對工作的成就感……更重要。」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漸漸變成賺錢──滿足物慾,就如同亞特蘭提斯的科學家,少數人屈從自身貪婪,捨棄堅守真理,為了權利和榮耀,發展錯誤的科技,破壞了生存環境。我們是不是在重蹈前人覆轍呢?
毀滅的古印度文明──《摩訶波羅多》中記載的史前核武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后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約有3,5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2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5千多年前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一種類似導彈武器,能在敵方上空產生並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陣暴雨,包圍了敵人,威力無窮。剎那間,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來,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接著開始刮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砂礫,鳥兒發瘋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在廣大地域內,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如果阿特瓦坦武器造成的後果像一場火暴,那麼古爾卡製造的攻擊後果則是一場核彈爆炸及放射性落塵中毒。
第二次戰爭的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導彈。此導彈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髮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爆裂,飛翔的鳥類被高溫灼焦。為了逃脫死亡,戰士們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恆河上游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攝氏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裏,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製傢俬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的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這些考古發現吻合了流傳的史料記載,我們可知五千多年前人類也曾在印度發展出高度文明,甚至熟悉利用核能,卻由於爭權奪利而濫用,使他們遭到了毀滅。相較於非洲奧克洛發現的20億年前的核反應爐,人類能運用於和平用途,同時利用天然地形堆放核廢料,這種高度物質文明顯然是由相對高度的精神文明下所發展出來的,運轉50萬年,代表50萬年的和平與繁榮。否則像史詩中描述的印度古文明中用核武戰爭互相的攻擊,可能不消50年就自我毀滅了!現代人類才幾十年的核能技術,光為了核廢料爭論不休,遑論其它,我們真該為此感到汗顏呢。(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