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畫像(公有領域)
李白畫像(公有領域)
圖/大紀元資料庫
圖/大紀元資料庫

神仙、佛、道信仰在李白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已存九百多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佛、道有關。 

李白號青蓮居士,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序〉中:「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居士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是揭示其身世來源,及其與佛家淵源之最好見證。

「酒肆藏名三十春」一句中之「藏」字更把李白為甚麼飲酒作詩、在醉酒中揭示無數天機、寫出無數千古流傳名句之原委道出。李白並非真醉,而是「藏」於醉中,以醒世人,亦不破常人社會之「迷」也。

第三章 儒釋道法存胸內 仙家皇院任追隨

一、儒釋道法存胸內

〈贈僧崖公〉一詩中,李白記述了自己修佛的經歷。

昔在朗陵東,學禪白眉空。

大地了鏡徹,迴旋寄輪風。

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

晚謁泰山君,親見日沒雲。

中夜臥山月,拂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曠劫未始聞。

冥機發天光,獨朗謝垢氛。

虛舟不繫物,觀化遊江濆。

李白生平愛好交友,與他交往朋友中,有很多僧人。其中,僧人有名號傳世者三十多人。他遊覽或寄居過之佛寺在他詩歌中有記述者,達二十多處。李白曾在〈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中描寫了與僧人浚公談佛論文:

敬亭白雲氣,秀色連蒼梧。

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

此中積龍象,獨許浚公殊。

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

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

今日逢支遁,高談出有無。

他讚頌浚公「文章動海隅」,把他比為東晉高僧支道林。支道林是與文人關係最為密切之東晉高僧,而且有大量詩作傳世。李白之所以將浚公比作「支遁」,是因為他們之間不僅可以高談佛理,而且在文學上還有共同語言。

〈僧伽歌〉是李白與僧人來往之一首詩。

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

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恆河沙復沙。

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

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

意清淨,貌稜稜。

亦不減,亦不增。

瓶裏千年鐵柱骨,手中萬歲胡孫藤。

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說空有。

一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

他常在詩歌中表述佛理,及對佛理之見地。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

茫茫大夢中,唯我獨先覺。

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

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

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雲山豈殊調。

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願恣遊眺。

人生如夢,四大假合之軀不過短時存在。只有消盡心中無明煩惱,靜心觀照,方能了悟輪迴解脫之道,從而達到任性逍遙、怡然自得之神佛境界。

〈別山僧〉

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

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雲梯。

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

此度別離何日見,相思一夜暝猿啼。

此詩寫出山僧飄忽行蹤,更見其清絕超拔氣度。他泛舟玩賞水中之月,夜晚露宿於涇溪,平明又飛杖於雲外山巔。大千世界,天地之間,彷彿只容其騰身之外;綿綿群山,巍巍挺拔,彷彿不堪其道履。他笑傲放浪,風流瀟灑,堪比東晉時著名高僧支遁、遠公(慧遠大師)。雖未寫出此山僧之名號,單就詩中所述,亦為一得道之高僧。

李白生平思想及詩歌作品中,皆有佛家印跡,佛法經典拈手即來。他自己也以青蓮居士、金粟如來自稱。在人世中,能讓人類知道的佛家覺者,最高為如來。而李白以金粟如來自稱,說明其與佛家之淵源,並暗示其來源層次。這與下文所述道家「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一樣,皆揭示李白來源,及其後來在人間修煉所達層次遠遠高於佛、道兩家人間所能知道之層次,因紫皇乃是道家最高之神。

◎謫仙歸真

李白不光與佛家淵源極深,他還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對待煉丹服食,他亦非常嚴肅認真。他漫遊山水,尋仙訪道,刻苦修煉。他超然不羈之性格,飄逸灑脫之氣質,皆來源於這些,所以被稱為「謫仙人」。

西蜀是一塊很特別之土地,這裏有著相對獨立的地域空間,同時道教、佛教氛圍濃郁,這裏文人墨客層出不窮。當時李白家附近紫雲山是道教勝地,青城山則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青城、峨眉著名道士也都曾是開元年間很受朝廷重視之人。李白喜歡隱居山林,尋仙學道。他五歲就誦讀六甲,而六甲就是道教書籍;「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

李白曾在〈感興〉八首其五中說:「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

「又昔與逸人東岩子隱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因舉二以有道,並不起。」兩人沒有答應太守之推薦。(李白自述〈上安州裴長史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時年約二十五歲,在遊歷蜀中後開始仗劍遠遊,在江陵偶遇好友丹丘生,並由丹丘生認識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李白道友很多,例如元演、紫陽先生、蓋寰、高尊師和參寥子等。以地點論,李白學道之地除岷山、嵩山,還有湖北隨州以及山東等地。

「訪道」是道家修煉重要的生活歷練之一,所以李白也到處尋訪,他曾說:「銘骨誓相學。」四十多歲時,他說學道差不多三十多年了,可見學佛、學道、尋仙、修煉是伴隨他一生之重要內容。

元丹丘,即丹丘生,是伴隨李白一生最親密之朋友、道友,兩人大概在李白二十幾歲遊歷蜀中時相識。〈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便是一首李白對與丹丘生同在嵩山修道緬懷神往之詩。詩中描寫了元丹丘在嵩山修煉,自己與元丹丘志同道合,表達了想與愛好道教之妻女一同到嵩山學道煉丹之願望,尚道之志表達得淋漓盡致。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

沉懷丹丘志,沖賞歸寂寞。

朅來遊閩荒,捫涉窮禹鑿。

夤緣泛潮海,偃蹇陟廬霍。

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

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

三山曠幽期,四岳聊所託。

故人契嵩穎,高義炳丹雘。

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羨市朝樂。

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

爾能折芳桂,吾亦採蘭若。

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

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

( 因篇幅所限,有刪節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