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土後,以其普世的慈悲,使百姓得到教化,得到中原皇帝認可,在中土迅速傳開。黃帝之後,聖人堯、舜、禹在大洪水期間下世,他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完成世間使命後也修道圓滿回天。 相信創世主最後度人回天的安排,為爭取成為創世主最後傳法傳道的普度形式,一些修道者一改道家歷代單傳的傳統,開始廣招門徒。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拜「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仙、奉老子為開山鼻祖、以《道德經》為圭皋的道教雛形,而出現了歷史上長達幾百年的佛、道相爭。 

▲ 武當山宮觀。(Seth Kramer/Flickr)
▲ 武當山宮觀。(Seth Kramer/Flickr)

▲公元1324年春,張三豐南至武當山,修煉九載而終成大道。(drnan tu/Flickr)
▲公元1324年春,張三豐南至武當山,修煉九載而終成大道。(drnan tu/Flickr)

二、佛道相爭

自南北朝,多次出現道士與僧人對論佛、道二教先後。辯論中暴露出當時佛教、道教的諸多弊端,結論是佛、道教皆非清淨。

如北周滅佛時,「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唐令狐德棻《周書》)

據當時文獻記載:「緇衣(指僧尼)之眾,參半於平俗;黃服(指道士)之徒,數過於正戶。所以國給為此不充。」(北齊文宣帝《議沙汰釋李詔並啟》、《廣弘明集》卷二十四)一半人口是僧、道,都不清淨,道觀、寺廟裏妖霧瀰漫。

隋、唐兩朝,僧、道爭論不斷。唐太宗專門為此頒發詔書規定道先佛後。

佛教密宗傳入漢地後,因其男女雙修之法不能被漢人接受,在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密宗在漢地被剷除。

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的佛、道大辯論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場辯論會,忽必烈親臨主持,參加辯論的高僧、道眾共有五百餘人,道教在論辯中大敗。結果道士十七人被勒令削髮為僧,除老子《道德經》之外,其餘道家書籍如《老子化胡經》等盡數燒燬,正本清源。

元朝蒙古人信奉藏密(喇嘛教)。佛、道相爭也側面影響了人對修煉成神、返本歸真的正信。中原大地,人們對中華千古流傳道家修煉及神通功能的關係、概念,迷惑懷疑。

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的一段記述,維妙維肖地描述人們失道的情形。

「問:『神仙之說有諸?』

曰:『不知若何。若說白日飛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程氏遺書》)

連如此著名的「理學家」程頤都認為,卻病延年則有,白日飛昇則無,後世對道的理解下滑清晰可見也。

元末明初,張三豐大道成真,超凡入聖。隨後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在大明朝再次興起歷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張三豐為祖師的武當道家修煉法門,吸引了大半個中國的朝拜香火,高峰時,家家安鼎,戶戶煉丹。

三、大道統三教

張三豐的《大道論》約五千字,意境高遠,用平實的語言說明大道之源,闡述遠超當時世間儒、釋、道各家的更高宇宙觀,論述天地間產生物質的根本原因、生命的起源,指點迷津。誠如張三豐所說:「予論雖俗,義理最美,所謂真實不虛也。」

張三豐在《大道論‧上篇》開宗明義地指出,「道」生天地萬物。

「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理,統無極,生太極。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張三豐說述的大道,是儒、佛、道的共源,是更高的大道、大法。

「予也不才,竊嘗學覽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稱為道門,是更以道自任也。」

張三豐當時沒有廣傳這個更高的道。但他的《大道論》打開人的視野境界,為日後創世主廣傳宇宙大法、大道鋪墊好基礎。在這個大道之下,儒、釋、道三者只是各展所長而已。

「儒也者,行通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孔子隱諸罕言,仙家暢言之,喻言之。字樣多而道義微,故人不知耳。」

而儒、釋、道三教都沒有超越太極陰陽的法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於性、本於命。」

由此開示,所謂佛、道之爭無非是口舌之爭,大可不必。各修煉法門皆在更高的同源大道下走各家法門修煉之路。

四、人身的生成

人的生命在宇宙空間中產生,道家講性命雙修。

何為性命?

張三豐說:「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托諸於穆,此無極時也。無極為陰靜。陰靜陽亦靜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太極為陽動,陽動陰亦動也。自是而陰陽相推,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後而父精藏於腎,母血藏於心,心腎脈連,隨母呼吸,十月形全,脫離母腹。斯時也,性渾於無識,又以無極伏其神,命資於有生,復以太極育其氣。氣脈靜而內蘊元神,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渾渾淪淪,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大道論》)

五、修身治國,聖人之道

從黃帝、堯、舜、禹為中華子民開創新紀元,一直以道家文化為主軸。兩千年後,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孔子則整理先聖治世修為之精要,被後人稱作儒家。人們誤認為修道以清淨無為為本,出世隱逸,而儒家入世間管理政治民生,出現一些儒生對佛、道修煉不解和詆毀。

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其學說對世間影響很大。張三豐明察世人的誤區,仁慈勸善。

「唐、宋以來,乃有韓、朱二賢,力辟二氏,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其唾餘,以求附尾,究竟辟著何處?反令世尊含笑,太上長嘆。」(《大道論》)

依張三豐所言,韓愈外甥韓湘子成仙,「雪擁藍關,蓋已知遠來者之非凡人也。」朱熹少年就喜歡讀儒、道的書,但未遇真道,被舉著佛、道旗號的小道、妖僧所迷。朱熹晚年學識淵博,再讀《周易參同契》頗有體會,方「津津然以仙道為有味也」。而那些小儒輩不過徒吹濫竽,未有真識灼見也。

「韓、朱之辟二氏者,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學佛、老者也‥‥‥且其(韓愈)家又生韓湘仙伯,雪擁藍關,蓋已知遠來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嘗出入二氏,蓋因不得其門而入,為二氏之匪徒所迷,故疑其虛無荒誕,空寂渺茫,回頭抵牾耳。迨其晚年學博,則又愛讀《參同契》,並云:『《參同》之書,本不為明《易》,蓋藉此以寓其進退行持之候耳』。更與人書云:『近者道間不挾他書,始得熟玩《參同》』。是更津津然以仙道為有味也。」(《大道論》) 

「夫黃老所傳,亦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詫為異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大道論》)

張三豐說「黃老仙道」與「修齊治平」理出不二,其實是佛教東來之前中土先聖之所為。所謂「修道以修身為大」,在「修身」的根本問題上,儒家到高層次上歸為道家。

張三豐舉人人敬佩的諸葛亮為例,「諸葛亮安臥南陽,道成住世,輔蜀伐魏,出仕安民者,其君父仁義之心萬世可鑑哉!」

而反過來,對於儒家一再推崇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張三豐則說:「與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份內事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他揭示真正儒家「大丈夫」應具有的生命境界,為大明朝及後世儒生指出一條修身的光明大道。(篇幅所限,有刪節,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