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后羿射日,億萬劫生命長河,古老的神話代代流傳。走入歷史的最後樂章,輝煌五千年文明中,歸真的路幾何?

【前 言】

黃帝,人類文明始祖,完成人間使命,乘龍飛去……

二千年後,老子留《五千言》,西出函谷關,匆匆隱去……

五百年後,佛教傳入中土,儒、釋、道思想交相輝映,間雜佛、道相爭,千年不絕……

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忽必烈(後為元世祖)親自主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佛、道大辯論,參加辯論的名僧、高道有五百餘人,道教在論辯中大敗,道士被勒令削髮為僧,保留老子的《道德經》,其餘道書盡數燒燬,以正本清源,道、佛兩家,此消彼長。朝野上下,「卻病延年則有,白日飛昇則無」,「養生之術則有,神仙之事則無」,呼聲一片…… 

此時,歷史推出千古真人張三豐,他得造化之機,去來倏忽;奪乾坤之妙,隱顯微芒;闡三教之真,醒億萬沉迷;深居武當,闢千秋道場;創太極神拳,緣接後世習練者億萬。大道無敵,天地一人!

▲ 張三豐 。(安吉/大紀元)
▲ 張三豐 。(安吉/大紀元)

第一章 真人臨世 浩然玄妙現

一、真人臨凡

史載,張三豐本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祖先為江西龍虎山人,張三豐祖父精通占星術,南宋末年,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於是,帶家人遷往遼陽懿州。

張三豐生於元定宗丁未二年夏(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子時。

據古籍所述,張三豐降誕之夕,母親林氏「夢斗母元君手招大鶴,止屋長嘯三聲。」(明陸西星《淮海雜記》)斗母元君為北斗眾星之母。張三豐出生時便有仙人昭示並護持,來歷非凡。

張三豐在《九更道情》中講述了人類生命來源於宇宙更高層次,開天闢地之時,下世進入東土神州,迷的三界。

「自從離了古靈山,混沌初分下世間。西方有本,丟下根原。來在東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當初未生前。」

二、拜道脫翳

張三豐丰姿魁偉,面相生得神奇,龜形鶴骨,大耳圓睛。五歲時他得了奇怪的眼病,視力每況愈下。這時有方外異人來到張三豐家,自稱張雲庵,住持碧落宮,號白雲禪老,對張三豐父母說:「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須拜貧道為弟子,了脫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清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

張三豐到碧落宮隨張雲庵道長學道,半年後張三豐眼病痊癒,但沒有即刻回家,他在碧落宮待了七年,在道觀中度過他的少年時期。張三豐天資聰慧,學習道經過目便知,閒暇時兼讀儒、釋兩家之書。他讀書有個特點,常常是隨手披覽,知其大意就行,並不深究。悠悠七載,張三豐母親思子心切,道長遂送三豐回家,回家後專心於儒學。

七年的碧落宮生活,為張三豐日後修道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少年時便立下修道志向。

三、了卻塵緣

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張三豐十三歲,元朝實行「舉茂才異」,選拔人才,張三豐脫穎而出,被推舉為秀才,翌年,成為「文學才識」。

至元甲子(公元1264年)秋,張三豐出遊燕京(今北京),結識平章政事廉希憲,廉希憲見張三豐奇才異能,博三教,曉古今,即奏補中山博陵(今河北保定)令。

世間的榮耀,令不慕榮利的張三豐無比孤單,胸懷出世大志,難遇知音,如高飛鴻雁,高處不勝寒。張三豐寫道:

「我不願登黃金台,我只願飲黃花杯。醉裏昏昏忘天地,古今名利總塵埃。」(〈甲子秋遊燕京作〉)

「家國伊人任,孤哀獨我單。潛然雙淚落,飛雁影高寒。」(〈有感〉)

黃金台,指戰國時期燕昭王有感於「千金買骨」的故事,高築「黃金台」以招賢納士。

其間,張三豐閒遊以晉朝葛洪修道處命名的葛洪山,看到洞天福地,觸景生情,多想去尋找詩仙李白吟詩論道,希望「早將壯歲塵緣了」,入山修道。「毛義從茲隱,葛洪豈戀官!欲尋李太白,同說大還丹。」(〈有感〉)「早將壯歲塵緣了,五嶽三山歸去來。」(〈甲子秋遊燕京作〉)

張三豐也被廉希憲推薦於元朝開國宰相劉秉忠。劉秉忠見到張三豐,驚曰:「真仙才也。」張三豐學貫三教,劉秉忠大有知音相遇之意,欲提拔張三豐。收到劉秉忠書函時,張三豐父母相繼謝世,張三豐從小立志修道,只等了卻塵緣,張三豐致書劉秉忠,表其道心堅定,矢志不渝。

本希望安置雙親後拜訪劉秉忠,不想劉秉忠很快也過世,張三豐留詩一首,遙輓劉秉忠:「博學其餘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高矣脫風塵。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張三豐〈遙輓劉仲晦相公時至元十一年冬月初旬也〉)

張三豐回老家遼陽為雙親守孝,三年期滿,便有丘道人叩門相訪,劇談玄理。道人既去,張三豐便告別妻兒,束裝出遊。這一年張三豐三十二歲,開始了他漫長的大道尋真之旅。

多年後,張三豐再次見到丘道人,同遊西山,方知丘道人乃丘處機。「天寒白日澹幽州,燕市重尋舊酒樓。新學瘋狂為醉漢,故交豪傑已荒邱。駒光不似壺中日,蟻命猶如水上漚。我遇至人談大道,西山晴雪共遨遊。」(張三豐〈燕趙閒遊䎸邱長春遂同遊西山〉)

丘處機是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祖師,曾西行萬里拜見成吉思汗,說蒙古人的「長生天」就是中原講的「道」,中原為神定通天之門。之後成吉思汗詔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詔書中還提道:「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對丘處機的禮遇極高。

四、尋真訪道

張三豐一曲《上天梯》,唱出他堅如磐石的出世修真之志: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

棄官遊海岳,辛苦尋丹秘。

捨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

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捨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

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

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張三豐離開遼陽老家,目標太行山,途經他曾任職的河北,無限感慨:

幽冀重來感慨忘,烏紗改作道人裝。

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太行。((張三豐〈三十二歲北遊〉)

恆山應畢昴

張三豐佩劍攜琴,經太行山脈,首先來到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的恆山。相傳,道家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

著名的懸空寺坐落在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懸空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奇巧,堪稱世界一絕。

宇宙間天地萬物有對應關係,地上的山對應天上的星,天上的星亦是天神的形象表現,所以有「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黃帝陰符經》)

歷代皇帝都重視觀天。畢、昴二星是古代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個星宿。張三豐說恆山對應天上畢、昴星之精,乃道家洞天福地之一。

張三豐在恆山望仙嶺上結廬,潛心尋道。悠悠十六載,未遇大道。張三豐留下一首《悠悠歌》,感人生短暫,嘆真道難尋:

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銷磨,人生壽命能幾何!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倒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

張三豐轉而東走齊魯(今山東),尋找神仙世界。(篇幅所限,有刪節,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