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獲獎。通過此片,製作者王久良將中國的白色污染以非常直觀的形式展現給世界。我在觀看這部片子之時,卻發現一個畫面表達之外的問題:這一歸屬於環保產業的再生資源行業,從原料(即從業者口中的「洋垃圾」)的進口到生產(清洗分類)與最後對廢棄物焚燒時的漫天黑煙,完全是非常不環保的有害處理、不斷釋放高污染的過程,在中國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塑料王國》裏的小廠商與從業者說,他們只防記者,因為擔心被記者曝光,但幾乎沒人說過擔心政府的環保部門。

進口洋垃圾:一項合法的進口

我在國內時就開始留心這方面的信息,所謂「垃圾」的官稱就是「廢舊物質」,環保稱呼是「可再生資源」,廢紙、廢塑料、廢五金、廢鋼鐵、鋁廢碎料、銅廢碎料、舊電子產品等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盡囊括在內,當然也知道有「洋垃圾中淘金」之說。

經濟大國的地位與電子廢料的產生相當。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是公認的第一大電子廢料製造國,與經濟地位相稱,中國也在2011年躍升為世界第二大電子廢料製造國。根據2010年的聯合國環境計劃報告,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設備廢料高達2,000萬至5,000萬噸,從2011年開始,中國年產230萬噸的電子垃圾,並每年進口全球電子廢料的約七成(1,400萬至3,50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進口國。河北、山東、江蘇、廣東等十幾個省都有「洋垃圾」處理地。

除電子廢料之外,中國每年進口多少「洋垃圾」?官方並沒有公開整體數據,見報的僅有一些零散的數據:2010年,中國進口廢紙、廢塑料、廢五金等固體廢物達4,800多萬噸,價值300多億美元,2012年則達到約400億美元。其中僅廢舊塑料一項,中國海關2011年到2013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年進口800餘萬噸。

中美貿易當中,可再生資源是一大門類。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數據:自2000年至201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可再生資源交易額從7.4億美元上升到115.4億美元,2011年佔中國從美國進口貿易總額的11.1%,僅次於農作物、電腦和電子產品、化學品和運輸設備。當然,這些進口的「洋垃圾」不僅來自美國,還有從歐洲、南韓、澳洲等發達國家進口的。

洋垃圾背後的跨國產業鏈

人類的消費慾望幾乎無盡地擴張,環保的需求催生了資源再生行業,這個行業的存在減緩了人類攫取地球有限資源的速度,因此得到發達國家政府的鼓勵。美國和歐盟都對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提出了相關要求,自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有20多個州在制定電子廢物專門管理法案。美國高科技公司也在設計既容易回收,又對環境損害較小的電子產品。據說美國電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可高達97%以上。歐盟委員會則要求歐盟國家在2015年實現75%的回收率和65%的再利用率。

但對於美國企業來說,處理1噸電子垃圾需要花費400至1,000美元,而出口費用每噸只需10至40美元,因此,很多公司都將電子垃圾賣給廢品出口代理商。2012年美國有六成的資源再生在國內進行,四成交給海外。據說是可用機器處理的就放在國內,必須要用人工處理的則圖節省人力成本,打包賣給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與巴西。

英國等歐盟國家的企業也同樣如此,收取政府的補貼後,對垃圾不進行分類處理就裝進集裝箱,省下大筆處理垃圾費用,再賣給中國等國的進口商獲取收入。

中國買家為甚麼最受歡迎?《塑料王國》說得明白,因為中國商家往往願意出高一倍的價格。中國媒體早就關注到「洋垃圾」在中國野蠻處理後將嚴重污染中國的環境,在〈全球電子垃圾七成棄華〉、〈入世五年 中國變世界工廠還是世界垃圾場〉這類報道中,都嚴厲譴責了美、歐、日本以及中國那些利慾薰心的商人,但出於大家都知道的因素,對項目負有審批與監管責任的政府都放過不提,人民網在〈全球電子垃圾,毀了中國環境〉一文開頭就說,「70%的電子垃圾在中國翻新、拆解、掩埋,折射出一些人的短視與愚蠢。」

據〈中國漸成發達國家「垃圾場」 走私者數十倍暴利〉一文揭示,這條「洋垃圾」產業鏈由國外供貨商、中間商與國內進口商組成。國外供貨商都有自己的垃圾收集打包廠,通過接收政府補貼,處理垃圾。中間商通過銷售城市垃圾可獲得10美元/噸左右的直接利潤。國內進口商選擇購買境外未分揀的城市垃圾而非分揀後的垃圾廢物,更主要考慮成本因素。國內分揀成本只相當於國外分揀成本的十分之一,如果購買境外已分揀垃圾,購貨成本將遠超過境內銷售金額。

國內進口商的主體多為貿易公司,在港口附近建有專門的簡易垃圾分揀廠,對進境垃圾分揀銷售後牟利。據被海關查獲的合肥和普貿易有限公司人員供述,其從荷蘭購買的763噸「洋垃圾」成本為每噸1,000至1,100元,但分揀出的廢紙市場售價在每噸2,000元左右,分揀出的牛奶瓶、礦泉水瓶等塑料製品市場售價在每噸7,000至10,000元,分揀出的鋁製易拉罐等售價也在每噸4,000元左右,約佔總量8%左右的不可利用的剩餘垃圾則交給有處理資質的企業,每噸只需60元的費用。

(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分揀人力成本低是國內進口商賺取暴利的另一原因。據說國內分揀成本只相當於國外分揀成本的十分之一,中國分揀工人月工資只有2,000元人民幣,工作時間達到每周60至70小時,分揀過程中幾乎無防護措施;而歐盟國家分揀工工資為每月2,000歐元左右,工作時間每周只有40小時,而且必須配備成本很高的防護服等。

該文揭露的事實怵目驚心,但卻用「走私」一詞掩蓋了這個行業缺乏政府監管的事實。那麼大、那麼多的垃圾分揀場,當地政府怎可能看不見?中國政府甚麼都可能忘記,但決不可能漏掉收稅的肥羊。

暴利污染行業折射政府監管缺失

這樣一個牽涉到國際貿易與可再生產資源利用的行業,至少要有國家商業部與環保局等幾個部門的審批才能拿到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但是,拿到許可證的企業只管進貨與過關,進了中國境內後,就會批發賣給並無牌照的眾多小企業甚至家庭作坊式的個體戶,即《塑料王國》裏那些中小企業主與家庭小作坊。據鄭州杏壇塑料商會秘書長對記者介紹,在河南中牟縣百餘家塑料加工企業中,僅有兩家擁有進口許可證。

中國政府在監管方面嚴重失職。2002年雖然有政府行文禁止電子垃圾進口,但是,垃圾還是被高價競買的中國商人一船船地從世界各國源源不斷運入中國。2011年8月1日起,由國家海關總署、環保部等五部委聯合制定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對進口固體廢物國外供貨、裝運前檢驗、國內收貨、口岸檢驗、海關監管、進口許可、利用企業監管等環節均提出了具體要求,號稱「進一步完善了進口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體系」,但狀況並無好轉。紀錄片《塑料王國》顯示:這些「洋垃圾」進入中國後的落地之處,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港口行政當局,對其造成的污染基本不聞不問。這只能有一個解釋:這個「洋垃圾」處理行業為地方政府帶來了稅收,監管部門將監管當作尋租的工具。

《塑料王國》中,從業者形容這個行業說:「空氣不好,水不好,就是錢好,垃圾一來,大家說來美元了。不是說笑,錢真是揀出來的。」

我曾在〈中國污染的共犯結構——中國2013「經濟改革」的焦點〉中分析過,政府官員從審批到監管,每個環節都尋租,加上官員政績考核及財政預算這兩大體制性作用,污染企業與政府部門早就形成一種共犯結構。但那時的中國政府還總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治理污染,如今幾年過去,環境污染更嚴重了,一篇〈浸泡在農藥化肥裏的國度,即將爆發的癌症群〉發出的其實是中國人生命的哀號:未來十年,中國癌症將現井噴。33%的家庭,將因此耗盡所有積蓄。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一半以上在中國。污染的土地成為中國人的隱形殺手。

但政府對環境生態的敘事內容卻悄悄在變,前一向北京將陰霾稱之為氣象災害,中國環保部長陳吉寧在1月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承認中國環境污染極為嚴重,但卻說看不到何時能改善。

中國官方環保敘事方式的變化,隱藏的其實是一個絕望的中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