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中年夫妻因為有鑑於太太的父親10年前罹患大腸癌,所以每年都會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但日前太太被檢查出呈現陽性,大為緊張;而先生的妹妹近期發現罹患大腸癌,因此也相當擔心是否患病。於是二人同時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發現太太右側大腸癌,已是第2期,先生右側有大腸息肉,為絨毛性腺瘤。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生邱展賢說,由於癌前病變或早期大腸直腸癌並無症狀,需接受篩檢才得以發現,一般較常見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如下:排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加、大便形狀變細小;有腹瀉、便秘、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大便內有血(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腹部感覺不適,如腹脹、痙攣;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持續的疲倦感、嘔吐、貧血等。

6個高危險族群

哪些人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邱展賢說,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有下列6個。

1.有腺瘤型息肉的病史。

2.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隨之上升。

3.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等家族或遺傳性因素。

4.曾罹患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5.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中患有大腸癌或進階型腺瘤。

6.經常攝取紅肉、脂肪,平時身體活動量低、身材肥胖,或有吸煙、喝酒習慣者。

高危險族群的定檢建議

邱展賢建議,對於高危險族群且沒有症狀者,年過40歲應尋求醫生進行風險評估;有家族史者應安排1次大腸鏡檢查,沒有息肉者每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追蹤3~5年皆為陰性,要再做大腸鏡檢查,至少10年內應檢查1次。其他曾有慢性大腸炎、肥胖、排便有血絲者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就醫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

邱展賢提出,想要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平時應注意飲食,多吃蔬果,少吃肉類與高油脂食物,養成運動習慣與體重控制,還要定期接受篩檢。由於大腸直腸癌容易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應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是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當檢查呈陽性時,應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邱展賢補充說,當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時,通常建議切除息肉以降低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之後可視息肉切除前的大小、多少、位置、病理檢查結果,以及息肉切除是否乾淨,本身是否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經由醫生評估大腸鏡追蹤的頻率。

邱展賢提醒,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今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的人也逐年增加,民眾應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如果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診,並配合醫生建議進行適當檢查與治療。此外,大腸鏡屬於侵入性的檢查,有一定的風險,需要依個人的身體狀況,在醫生的評估與詳細解說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