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有大陸學者表示,央行人民幣匯率的貨幣政策不能完全反映市場供求情況,導致資本流動規模不斷加劇,並建議採取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機制。

財新網11月23日發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社科院研究員張斌的文章。文章稱,外匯市場上對價格有最終影響力的是央行,不管外匯市場上供求失衡的程度如何,最終還是央行出錢和通過其他辦法,把匯率價格定在央行希望的水平上。

2016年初央行公佈了人民幣中間價制定規則。中間價變化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上日收盤價和上日中間價的價差,佔50%的權重;二是籃子匯率穩定要求的人民幣/美元匯率變化,也是50%權重。

這個規則實踐中有兩個關鍵點:其一,如果按照市場供求原則,人民幣每個交易日貶值的幅度僅僅是這麼一點嗎?很顯然不是,如果沒有外匯市場干預和央行其他各種措施的干預,人民幣收盤價與開盤中間價的變化不可能這麼穩定。

其二,2016年2到4月份,美元很弱,為了保持籃子匯率穩定,人民幣應該對美元升值,但是沒有升值。因為外匯市場供不應求要求人民幣貶值,兩下合在一起人民幣對美元基本穩定。10月份以後,外匯市場供不應求、美元走強,均要求人民幣貶值,兩下加在一起是人民幣貶值。

這兩點加在一起,人民幣中間價的走勢就不難理解了。一方面,外匯市場供不應求,央行允許人民幣貶值,但必須是漸進的貶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強勢和弱勢帶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下起伏。

這樣的匯率形成機制,結果是人民幣階段性貶值,不可避免地會催生人民幣單邊貶值預期,不斷地逼著看好人民幣、願意持有人民幣的企業和個人面臨匯率損失,看空人民幣的企業和個人則不斷地得到鼓勵。

人民幣多頭減少,空頭增加,資本流動規模不斷加劇。現在還只是非居民在放棄人民幣資產,單邊人民幣貶值預期再持續下去,本地居民也會被迫把人民幣換成美元,資本流出會進一步放大。

文章稱,貨幣當局處於非常尷尬的局面。匯率形成機制帶來的是漸進貶值,逼著大家換美元。資本項目管制政策,則是想方設法不讓大家多換美元。兩個政策在打架。

作者表示,對人民幣多頭非常不利的匯率形成機制要儘快改,改得越晚資本流出壓力越大,最終可能會形成資本流出加劇和貶值預期升級的惡性循環。

怎麼改,作者建議,一是人民幣對籃子匯率或者美元匯率的寬幅區間波動,浮動區間一定要夠寬;二是採取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體制。後者則更改得徹底一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