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個人資訊倒賣現象越發猖獗,而銀行正是資訊洩露的源頭之一。四川某銀行行長倒賣客戶資訊案件近日再次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有學者認為,個人資訊倒賣氾濫,主要原因是政府失責。
最近,四川綿陽警方抓獲了一起侵犯個人資訊案件,包括銀行行長在內的犯罪人員共15人、涉及銀行個人資訊257萬條、金額230萬元。
此前不久,山東菏澤警方抓獲一起販賣個人資訊案,抓獲嫌疑人29名,其中包括銀行員工2人,快遞公司員工1人,電信公司員工1人,涉案金額500餘萬元,涉及個人資訊共計200餘萬條。
警方稱,「這是一條由內鬼源頭、中間商、非法使用者形成的黑色產業鏈條」,多是源頭的嫌疑人利用工作之便,查到公民的個人資訊後,再將這些資訊賣給中間商,這些資訊經過多次加價倒賣之後,流入到實施詐騙、網絡盜竊等違法犯罪的嫌疑人手中。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即使個人資訊保護體系再完善,行業「內鬼」總是防不勝防,而防範「內鬼」侵犯個人資訊,目前尚缺乏有效應對措施。
個人資訊倒賣成黑產業鏈
實際上,目前個人資訊洩露已成為困擾每個人的問題。一張火車票、一張快遞單、一次個人資訊登記等都有可能成為資訊洩露的源頭。
深圳前海徵信公司資訊安全總監戴鵬飛在梳理網購訂單中,發現有13種資訊洩露的可能,包括商家環節的「內鬼」倒賣、病毒攻擊、資訊被監聽,使用者環節帳號被盜,物流環節被內鬼倒賣,電商平台環節的內部倒賣、系統漏洞等。
一位元網絡安全專家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個人資訊特別是身份證號、住址、電話等基礎資訊,在流動過程中的多個環節均以不同方式洩露,「我們也許早就成了資訊透明人」。
個人資訊倒賣現象越發嚴重,是因為有利可圖。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稱,洩露的個人資訊大多用於詐騙。黑客或「內鬼」拿到最新資料後,通過線上聊天工具、論壇等途徑進行倒賣,或經過掮客注水加工後,倒賣給下游的詐騙者或其他人群,已經形成了黑產業鏈。
根據資料倒賣者介紹,個人資訊的售賣定價為:一手的、隔夜的京東網購訂單資料可賣到每條7元以上,10天後只能賣每條3角錢,「時間久了,貨都到客戶手裏了,就沒法行騙了」。
個人資訊倒賣氾濫 政府之責
調查發現,大量個人資訊被售賣後用於詐騙。資料顯示,僅今年第二季度,獵網平台就接到中國各地的網絡詐騙案件5509起,涉及金額高達4524.8萬元,人均損失8213元。
事實上,在個人資訊被倒賣後的詐騙案中,受害者損失在百萬元、千萬元的不在少數。例如,中國裁判文書網今年3月披露的一宗電訊詐騙案中,受害者損失達3800萬元。
海外華裔學者廖然就中國網絡電訊詐騙的氾濫表示,這是因為政府部門、網絡和電話公司等都在販賣顧客的資訊,導致線民很容易被不法份子欺詐:「中國雖然有保護線民個人資訊的法律,但執法力度卻遠遠不夠,網絡詐騙案氾濫。有哪家公司企業因為出賣線民個人資訊而受到過懲罰?」<>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