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注意到自己或身旁的親友,在生活中遭遇到反覆的挫折、不如意,又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時,就會選擇自我封閉、窩在家裏不出門,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要小心這種對於外在環境的不安感與不確定感,渴望尋找一個安全的殼或城堡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即是現今俗稱的「蟄居族」。
何謂蟄居族?
台灣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生黃彥勳說,其實「蟄居族」描述的是特定青少年與青年族群有習慣性拒絕社交、迴避參與社會的心理狀態,經常處於家中的狹小空間,而且鮮少出門、不上學、不上班,過著自我封閉的生活。
黃醫生表示,「蟄居族」有別於依賴父母生活、延緩獨立的「啃老族」,明顯沒有人際關係的互動,就連與家人的接觸也很少,但是因為生活範圍都在家中,因此更加依賴網絡。蟄居族的個案可能會出現拒絕上學的情形,或是在進入職場後出現難以適應社會的情況,以長期而言,對社會與家庭都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蟄居族的成因
黃醫生分析,蟄居族的成因包括內在心理狀態與外在的現實環境,通常是因為遭遇生活中的挫折,例如:考試不理想、工作不順心或感情不如意,而使他們選擇了獨處,漸漸地退縮在自己的房間。此外,日本進行的研究也顯示,蟄居族人數增加可能與國家的經濟困頓、個人與社會互動模式徹底發生改變、不知道如何應對傳統的家庭等有關;而且當國家社會支持力量無法立刻找到有效的方式介入,就會導致個案產生反覆嘗試突破的挫折感與無力感,讓他們更難離開家。
培養心理韌性是應對之道
黃醫生提出,蟄居族需要學習的生活應對之道是培養心理韌性,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每個人在面對壓力時,運用內外在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內在資源包括:自信、自我規範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焦慮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計劃能力;外在資源包括:穩定的親情、友情與愛情關係,或是強而有力的社群連結。
10項提高心理韌性的建議
在此,黃醫生也提供美國心理學會對於提高心理韌性的10項建議。
與家人、朋友維持良好的關係。
正視危機,勿簡化為單純問題。
接受「有時周遭環境並非一己之力可改變」的事實。
設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
面對困難時,需要有決心的行動。
培養自信。
從長期的角度評估目前的困難。
保持樂觀、幽默,並且留意可能的契機。
照顧自己心靈的同時,也別忘記自己的身體,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
克服困難後,要回顧過程,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黃醫生提醒民眾,如果在生活上遭遇巨大的挫折而產生心理壓力時,可以尋求精神心理專家的協助,也希望蟄居族能嘗試提高心理韌性的建議,知道未來的方向,在人生休息、滋養、繞路之後,再繼續前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