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稅務優惠,多年來令香港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購物天堂,享有「東方之珠」美名,造就繁榮,助長經濟。
2003年自由行開放以來,零售銷售由1,730億港元,如火箭般急飆至2014年的4,930億港元,羨煞鄰國。可惜好景不常,2015年來了一個晴天霹靂,同樣數據只錄得4,752億港元,驚嚇的出現倒退,到了2016年不但沒有好轉,寒冷情況更見加劇。
任說基準高需要調整,香港旅遊業是否責無旁貸?懊惱其實主要來自這裏光環色彩減弱,大陸旅客放眼全球等因素影響。
購物本身原是風險
當旅發局和店東如癡如醉,滿眼金銀,歡迎大陸客來港購物之際,他們有否醒覺這裏出售的貨物統統都是進口貨、外國品牌。
這些產品對港人口袋的實際淨收入極低不說,最嚴重是貴舖租把本港特色品牌一掃而空,出現了廣東道、彌敦道、海港城等黃金商業區盡然淪為珠寶、手袋店。這樣有甚麼不妥,面層分析沒太大問題吧?
深度了解,問題在於當外匯浮動或稅率優勢不再,旅客幾乎再找不到理由於此購物。日圓和歐羅貶值、中國著手削減銷售稅和進口稅(衣服、鞋類、護膚品、衛生用品)正直接衝擊香港零售業,還未算入上海迪士尼開幕和深圳自貿區的結構性挑戰。
「購物天堂」佈滿天下,已非香港獨有,如東京、巴黎、倫敦均屬大陸人至愛購物聖地。據里昂「2016中國旅客」研究報告,購物僅屬決定目的地因素中排行第四,其重要性更是每年遽降。
懊惱之中尋求突破
數年前,資深地產界分析員林奮強指,香港必須轉型方有希望擺脫被邊緣化的風險。如今浪費了10年光陰,舊模式經濟不支倒地,從頭再來一次新經濟突破其實還是有可能。
香港人才眾多,但需要有由上而下的政策配合。金融界普遍認為旅遊業要起死回生,香港當打造一系列本土特色,即使是殖民地文化一日遊、李小龍功夫表演示範,都勝於依靠周大福、六福來招攬遊客,這些首飾店在北京、廣州、成都等皆隨處可見,毫無新意。
另一回春之法,定是重新重視其他國家旅客,過去一段漫長日子可說完全忽略,導致發展方向嚴重傾側。投資學的教訓,乃從來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搖籃上。
大陸網上旅遊平台螞蟻窩不多建議到港,反而經常推薦曼谷、維也納、東京和愛丁堡等為聖誕和新年好去處。香港力挽狂瀾需要思想開明和視野擴闊的團隊,但近期觀察政府排斥Uber和對Start-Up支持不足等蛛絲馬跡,實在令人擔心「天堂」的前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