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南韓出現了以南韓歷史為背景的大型時代反思劇,進入21世紀後,歷史劇發展勢頭不減,吸引了眾多的亞洲及世界各國的粉絲們。

與中國武俠片或日本武士劇不同,南韓歷史劇有著自己的特點,它不侷限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單純描述,而是通過對歷史故事和人物進行一定地加工後,給現代社會的人們提供一種感動與反思。

南韓首次突破千萬票房的歷史影片《王的男人》,在2015年讓劉亞仁成為南韓最受歡迎演員的《思悼》,這兩部片子的導演李濬益,被公認為南韓歷史片的巨匠!他的確是5年以來在南韓帶動歷史劇潮流的先鋒。

南韓歷史劇

其實,南韓歷史片以前並不像現在這麼受歡迎。在南韓電影界普遍認為歷史劇是一種很難成功的題材。歷史片的製作從1970年代後慢慢減少,到2000年左右幾乎看不到這一類題材。

但是在2005年,李濬益導演的首部歷史影片《王的男人》票房突破了1,000多萬人次,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那麼當時,李濬益導演為何選擇歷史劇題材呢?

朝鮮王朝暴君代表人物「燕山君」,和諷刺詼謔的「倡優」之間,因嫉妒和渴望引發的悲劇。
朝鮮王朝暴君代表人物「燕山君」,和諷刺詼謔的「倡優」之間,因嫉妒和渴望引發的悲劇。

李濬益:「歷史中的故事和事件都會反覆重演。關於人類的生活,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情況也不一樣,但是最終呢,通過一系列不斷的重複,過去、現在與未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有關聯的。」

慧秀:「就是『興盛衰亡』,就如佛家所說的『成住壞滅』。」

李濬益:「對。歷史劇不斷給我們看經驗與教訓。對觀眾們來說,有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是跟自己無關的某一國家的故事,其實裏面含有跟我們有關的故事,就是說,我覺得歷史劇的魅力就在於此——以史為鑒。」

電影《思悼》

2015年,一部悲壯的電影《思悼》,讓大眾再次關注歷史片巨匠——李濬益導演。這部影片是基於朝鮮時代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思悼世子的故事。

父親英祖把兒子思悼世子關在糧櫃8天直至死亡的事件。
父親英祖把兒子思悼世子關在糧櫃8天直至死亡的事件。
在無法擁有自己的名字、語言、夢想的日本統治時期,南韓著名詩人尹東柱以做詩的方式來表達民族的悲哀,與他的好朋友同時又是對手的宋夢奎之間的故事。
在無法擁有自己的名字、語言、夢想的日本統治時期,南韓著名詩人尹東柱以做詩的方式來表達民族的悲哀,與他的好朋友同時又是對手的宋夢奎之間的故事。

對於南韓人來說,思悼是個眾所周知的歷史故事,因此大家都知道它的結局,而如何導演一部沒有意外懸念結局的好電影,就是個很難的課題。電影需要非常緊密而且細節的表現手法,使觀眾們在兩個小時中一直保持集中狀態。

李濬益:「電影《思悼》中的90%故事都來自於歷史記載。每個朝代都保留著豐富的歷史文獻。尤其是朝鮮時代,先祖們給我們留下極其豐富的文字記載,所以我們電影《思悼》的作家們參考了很多文獻裏的內容,甚至電影中大部份的台詞也都是從文獻中提取的。」

李濬益:「我覺得人的本性,不論甚麼時代或甚麼事件都不能逾越的,就是人的本性,比如,父子之間或夫妻之間的情感等。雖然每個時代和每個國家擁有的歷史不一樣,但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感情是相同的。你不必要懂歷史,只要是一個人,你就能感觸到人的各種感情。」

壬午禍變與電影《思悼》

人的本性不論甚麼時代或甚麼事件都是不能逾越的。
人的本性不論甚麼時代或甚麼事件都是不能逾越的。

1762年7月4日,思悼世子被父親——英祖囚禁在一個糧櫃裏面八天後死亡的事件。

電影《思悼》強調正統史劇,儘量排除戲劇性的想像力,電影以歷史考證來製作。但是在觀看影片時,觀眾腦子裏「英祖」和「思悼」這兩個名字被慢慢淡化,而只關注在「王」的位置上,強迫世子學習和固守禮法的父親,與痛苦忍受世子責任的兒子之間的故事。

李濬益導演集中在「英祖」和「思悼」的內心描述和感情變化,把思悼世子被英祖囚禁在糧櫃裏死亡的8天時間,緊密濃縮的演繹出來。

雖然歷史不一樣,但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感情是相同的。你不必要懂歷史,只要是一個人,你就能感觸到人的各種感情。

——李濬益

悲劇情結

他的影片裏似乎常見悲劇題材,為甚麼呢?李導演認為悲劇的素材,可以讓人在感受痛苦的同時,又得到了靈魂的昇華!

李濬益:「我每次拍攝歷史劇的時候,一直都堅持的一點就是『悲劇』。作為一個人,我們有幸福、高興的事情,但是肯定也有更多悲哀、痛苦的瞬間,我也是。很多人通過電影中的悲劇能夠得到心理的安慰。因為悲劇把教訓展現給了我們,我們就可以預防將來的悲劇發生。我覺得自己好像有一種潛意識,讓我在拍歷史劇的過程中,治癒我內心的苦痛。」

慧秀:「因為您以這種心態來製作影片,當觀看電影時,我們的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顫動與溫暖,雖然是悲劇。」

李濬益:「好像悲傷比喜悅更美!快樂與開心之後有一種揮發的感覺,而悲傷卻能滲透人心。能夠隨時讓我有新鮮感而沁入我的內心深處。悲傷本身就是悲劇,比起喜悅的美,能把悲傷的美表現出來,更會讓我感到溫暖。」

慧秀:「有點像修道的人!」

李濬益:「如果我對他人的悲傷感同身受時,就好像他與我一起生活一樣,當我面臨苦痛與悲傷的瞬間,他人能夠了解,一起分享的話,那就是可以成為戰勝悲痛的方法,而且當『快樂』來臨時,才能夠享受完整的快樂。總是迴避悲傷和悲劇,一直追求有趣、快樂的話,也不一定就永遠生活在有趣、快樂中。」

慧秀:「您覺得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毒瘤』是甚麼?」

李濬益:「妒嫉心!攀比的行為!有時候我們自己和別人比,而大部份時候,我們都是別人的比較對像。因為這些『比較』,從中就會引發幸福或不幸,然後就產生了妒嫉,對我來說,盡量遠離這些東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