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的腳步越來越近,孩子們將步入人生的另一階段。幼稚園到小一,孩子要學會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坊間的「小一預備班」令人驚嘆,不只是學科知識的補習,甚至連生活自理方式——收拾書包、丟垃圾也要補習。面對新學年,家長如何陪伴孩子走過適應期?來自香港、台灣的小學教師與家長分享了她們的教養心得。 離開學尚有10天,但對於一些孩子和家長來說,新學期早就開始了。從幼稚園到小一,是一個不小的轉折。雖然大部份小學會為新生開設適應課堂,向小一生講解甚麼是學科及小息,教他們寫手冊等,但依然不能滿足需求,坊間紛紛在暑假開設「小一預備班」等課程。部份培訓中心表示,報讀人數年年上漲,供不應求。
有教育中心推出2,000元的課程,服務不但包括補習中、英、數等學科知識,還要教小朋友勿亂拋垃圾、收拾書包和筆袋、發問前需舉手等生活常識。面對生活自理差的「港孩」,這些服務的確十分周到,但又引發了老師和家長的深思,為甚麼孩子需要額外學習這些生活常識?
筆者作為國際學校小一的班主任,最頭痛的事是每天均收到家長的郵件,請老師或者教學助理、校工幫孩子找尋遺失的校服、文具或各種隨身物品,並請老師要多關注孩子的生活習慣,有的家長甚至為孩子準備一個習慣評核表,上面列舉了「整理課桌」、「舉手發言」、「檢查文具」、「寫手冊」等等項目,放學前請老師為孩子評核。家長的出發點值得欣賞,但無疑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與孩子的心理負擔。孩子認為這個評核表是家長對他的「考核」;有的孩子甚至會賣弄小聰明,只在班主任面前表現良好,對於不用評核他的老師則繼續我行我素。
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痛,究竟要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是否能通過幾堂課和幾張評核表就能夠讓孩子形成?
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其實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家長的教子態度有關,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時時刻刻對孩子表示關懷、生活細節處處提醒的家長,或者所有事情請工人代勞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往往在生活自理方面表現得比較差,丟三落四,難以認識自己的錯誤,並處處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幫助。
而那些十分獨立並小心謹慎的孩子,家長常常對他們採取放養的態度,在日常生活方面很少處處照料,也很少日日為孩子整理物品,家長會以身作則,將自己家中的空間打理得井井有條,並常常請孩子協助處理家務。日復一日的堅持,孩子也將整齊、整潔的習慣帶入校園,也很少會讓老師操心。
生活習慣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一預備班」的生活常識教授,只不過給孩子一個簡單的認識,但要真正獲得成效,還得靠家庭持續不斷的教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