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解剖學認為,人的內臟系統有五個:肝、心、脾、肺、腎;另外,人還有六腑、小腸、大腸、胃、膽、膀胱、三焦。

五臟六腑何者最重要

五臟六腑當中,哪一個臟腑是最重要的?

筆者曾經和韓國一位有名的「韓醫」徐先生一起做電視節目,徐先生一直強調所有的病都來自肺,認為如果肺的功能不強,會因此容易得感冒之類的病症,甚而難以控制。

肺位上焦非常重要

的確,肺是很重要的器官;《黃帝內經》當中記載的「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說的是,天的「風、火、濕、燥、寒」五氣從鼻子進入人體,藏於心和肺,再輸佈到其它臟腑,這多多少少說明了肺的重要性。

到底哪個臟腑最重要?肺?心?脾?胃?哪個部份是造成身體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五臟六腑全都重要

其實呢,都重要。例如,中醫的說法:「心者,君主之官,君主明則身安,君主不明則身不安。」這是認為「心」如果不和諧,那才是人身體不健康的原因。歷史上,還有的醫生認為人病都是因為脾胃,它和納受食物、消化食物有關;有醫生認為人病都是由於腎,它是藏精之所在,先天之所在。

傳統中醫的想法中,心是人身的主宰;脾胃是後天消化水穀的重要部份;腎是先天精氣的來源;肝和七情精神疾患的關係密切,現代人認為它有解毒作用;肺為身體保衛系統的最重要器官。五臟都是重要的,只是醫師本身不同的臨床經驗,令醫師特別注重某些病的發展,成了那一科的專科醫師;這在「金元四大家」當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相異性。

懂得吃才會健康

只要是中國人,幾乎常常聽到:「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這種說法,似乎不錯。可是,吃五穀雜糧為甚麼就一定要生病呢?

可能的答案就是,被稱之為「萬物之靈」的人,卻不見得懂得應該怎麼吃。

孫思邈倡食物養病

著作《備急千金要方》的孫思邈,是有紀錄的第一個重視婦人病和小兒病的醫生。除了婦人和小兒之外,他非常地重視以食物養病;重點是希望人在沒病的時候,吃對了食物而保養就好,就少生病、不生病。

《備急千金要方》中專門有一個篇章講「食治」。他認為所有的動物都得吃;而人呢,不靠食物一定不能生存,可卻並不明白究竟哪種食物對人有益。書中有一段「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意思是,要活命必須懂得吃的適當與否,要治病必須懂得藥物的禁忌如何。東漢名醫張仲景也有說過:「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不隨便吃藥、平時依循自然生活,就是最好的保養方式。

飲食偏好 各地不同

由於飲食的偏頗,肯定能引起身體的疾病。不同地域的居民,有不同地域可能出現的不同病情。應該都和當地人生活起居有關,包括生活習慣、飲食偏好。

這也就是為甚麼《黃帝內經》有「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西方之域……病生於內、南方之域……其病攣痹、北方之域……藏寒生滿病、中央者……痿厥寒熱。」當然因為不同的病情表現,就有不同的醫治方法,「砭石者,從東方來;毒藥者,從西方來;九針者,從南方來;灸焫者,從北方來;導引按蹻者,從中央出」的講法。

飲食太雜 易引起各種疾病

除了對飲食的特殊偏好問題,還有飲食太雜、太多,或也有為了爽口嗜欲而貪吃,都會引起各種疾病。《千金要方》中舉出高平王熙說的:「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點明了藥物、食物的互相作用;這也應該能警惕現代人生病時,到各不同科別掛號而領取的各科藥物,是否發生互相作用的毒性問題。

吃剩的食物要不要丟棄?如果怕丟棄可惜,都把它吃掉放在肚子裏,好不好?

不行!吃得太多,卻會令人消化不良。《千金要方》云:「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意思是說, 平常的飲食應該節制,可是貪味或怕丟了可惜,就吃得多了、吃得太飽了,腹中產生太多廢氣而感覺脹膨膨的,也可能致生上吐下瀉的那種病,古人稱之為「霍亂」,也就是現代人稱之為「腸胃炎」的。

嗜欲爽口 多生疾患

為了嗜欲爽口,例如春、夏天熱,吃冷過度容易患多種疾患,現代人注重的高蛋白質食物也令人相對的較有氣力,可是卻會發生腹脹和泄痢這類病況。《千金要方》云:「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又魚膾諸腥冷之物,多損於人,斷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乾,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令臚脹、泄利,漸漸自已。」

由於各種原因,都可能致生腸胃病,也可能因為腸胃病,影響了身體抵抗其它疾病的能力,得不償失。所以,飲食雖是人人必須的,也是人之大欲,可還是必須懂得取中不過度,節制為好。◇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