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周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說,中國以及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大企業債務負擔問題可能向外擴散,給全球金融系統帶來壓力。
《華爾街日報》4月 14日報道,IMF在其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稱,目前中國企業債務總計1.3萬億美元,其中七分之一的債務是那些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的企業所欠下的,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銀行蒙受損失;如果問題不得到解決,銀行將蒙受重大損失,損失規模或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
IMF首席財務顧問Jose Vinals稱,雖然中國在經濟再平衡方面取得了進展,但由於增長放緩、盈利能力下降,中國企業的健康狀況正在惡化。
中國令全球金融市場不安
4月14日,《華爾街日報》刊載評論文章認為,中國金融市場雖然平靜了幾個月,但這種平靜不太可能持續下去,而且一旦發生動盪,會比以往更有可能波及到依舊脆弱的全球金融體系。
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者的健忘,中國曾對全球市場造成過的巨大傷害,但投資者仍然認為,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在中國投資有利可圖。對投資者來說,這種觀點是危險的。
近期,中國通過一系列跨國併購和開放龐大的國內債券市場而擴大了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投資者對中國瘋狂股市的興趣也再次升溫。然而,與此同時,中國重要的經濟改革計劃卻進展緩慢,這使中國可能面臨更多的金融動盪,特別是人民幣匯率的劇烈波動。
多年來,中國國內的股市、債市及匯市基本上不對外國投資者開放,這提供了一道國際防火牆,使得世界其它地區不受中國市場上下波動的影響。
然而,這種狀況在瓦解。為了分散之前信貸擴張的風險,中國正逐步開放其債券市場,該市場規模達6.7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
儘管在中國進行投資並不能依賴信用評級和破產保護,但許多追求收益率的西方投資者仍然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們願意購買中國的債券。可供購買的債券會越來越多:據IMF的數據,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在過去五年裏年均增長22%。
在開放債券市場之前,中國已經允許外國投資者購買中國的股票並交易人民幣,雖然通常要遵守中國政府設定的規則。開放股市和匯市是中國開放資本市場的努力之一。不過中國開放債市卻另有原因,即讓外國投資者幫忙消化其龐大的債務負擔。
這是中國在日益深入參與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中國,長期以來穩定和政治目標總被置於比金融現實更為重要的位置。中國希望把國內市場的風險分散到全世界。但是中國市場並非外界所理解的真實市場,而是為中共所使用的又一個政治工具。
全球金融體系已通過銀行而擁有大量面向中國的風險敞口。根據IMF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5年,銀行對中國的貸款規模增長了五倍,至1萬億美元。
由於敞口如此之大,中國經濟出現動盪可能會導致全球銀行蒙受巨大虧損。大型銀行具有擴散風險的特性。
再來看看人民幣的表現。在人民幣升值時,投資者紛紛買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而在人民幣匯率走低時,上述熱潮會戛然而止。
提振經濟增長的一個方案是讓人民幣貶值。如果中共認為另一輪貶值是中國的希望所在,則去年夏天那一幕或再度上演。◇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