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長沈祖堯日前發表網誌,表示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廿多年,當了校長快6年,卻越來越不懂得青少年的問題及他們的想法。為何他們有這麼多不滿?為何他們上街抗議?為何更多年輕人患上情緒病,甚至自殺等?他的表白令人懷疑沈祖堯是否剛從火星來到香港。
出奇的是,看過電影「少年滋味」的試映會後,沈校長突然茅塞頓開。他表示孩子不快樂的原因,可能是父母過高的期望、過份物質化的社會價值等,讓「他們沒有時間去踩滑板、打籃球和唱歌了。」
沈祖堯提出的解釋,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完全沒有一點新意。過去連續22年,香港的經濟自由度都被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評為全世界之首。從正面看,這表示有意從商的人,比較容易在香港一展抱負。從反面看,卻反映到香港社會過份側重經濟,忽視了其它人文價值,如文化、藝術發展等的不足。
多年來,香港都被稱為文化沙漠。從殖民地政府到今天的特區政府,從來都將港人標籤為經濟動物,只要有錢、有飯吃,便會滿足。特區政府大力推行創新科技、東北發展,對香港社會經濟究竟有多大好處,暫時不談。它在鼓勵文化藝術方面的表現,卻是慘不忍睹,西九文化區搞不出甚麼成績,連街頭藝術的空間也受到粗暴打壓,這是誰的過錯?
香港社會金錢掛帥的客觀環境、中國人的務實態度,中國望子成龍的文化傳統,促使大部份家長都希望子女們可以取得較高學歷,找到穩定的生活和在社會立足。他們迫使子女不停學習,當然值得認真檢討,但他們其實也在承受很大的壓力。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是這個畸形社會的受害者。
沈祖堯應比其他人更清楚知道,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成為金錢的奴隸,他們希望追求一個更公平、更公義的社會,以及精神的富足。他們要求一個他們有權參與、有權決定整個社會發展方向的、合理的民主制度,但卻被中共及特區政權摒諸門外。他們能不上街抗議嗎?
還記得雨傘運動期間,沈祖堯與港大校長馬斐森一同去探望學生。他沒有問一問他們為甚麼參與罷課和抗議嗎?抑或他運用了他的醫學知識刻意讓自己忘記了他們的回應?
沈祖堯的表現,與馬斐森近期的轉變,使我們更體會到年輕人的憤怒,以及這個時代的悲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